original from http://www.gettyimages.com |
越是放長假時,我的情緒愈不好,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兒子常常是不上安親或參加營隊,每天只想窩在家裡打電動和看電視,或是每到一個景點,在等待時間就拿出NDS玩個不停。
這個寒假一開始,我們就展開了十天的日本旅行,回到台灣,扣除過年期間,他能完成作業的時間只剩兩個星期左右。寒假作業其實真的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,比起平日的作業量,寒假作業只是要孩子不要忘了繼續學習,也或僅僅是要孩子記錄自己的寒假校外體驗。
但平常就要三催四請才寫作業的兒子,沒有每天要交作業的壓力,他只想要徹底的放鬆,每天打電動。
其實,打電動不是什麼壞事。我那念過一年中央大學博士班的弟弟,先生這邊將成為牙醫師的外甥,還有兒子的偶像林書豪,每一個都是一邊唸書一邊打電動成長的。我基本上對電動沒什麼敵意。一直到兒子打到廢寢忘食,作業寫不出來,功課一落千丈,所有對話只剩電動裡的情結與主角………………,最讓我痛苦的是,他忽略我們的約定,他對我發脾氣只因無法玩電動。而我,只要他講到電動,我就要進入崩潰的惡劣情緒…….
但我還是得想辦法,改善自己這樣的情緒,把自己從和兒子不對盤的生活情境中抽離出來,找個方法,讓我們彼此都生活愉快,畢竟,我認為養孩子不是為了償債,而是為了讓我們都能成長,人生能更圓滿。
今天在2010年的親子天下中,讀到一段很棒的話。我應該以此重新作為養育兒子的準則。
“在生命中,愛、工作,和遊戲是三種鼓舞人類思想行動的天生驅動力 ,如果沒有遊戲的成分,工作會很痛苦。”(By David Elkind,兒童心理學家)
在我自己成長的生命經驗中,愛與遊戲並不被特別強調。所有的教養與人生目標的設立,都圍繞著工作,雖然父母以身示範的工作目的是為了家庭,但不言愛,更別說遊戲,在父執輩,那甚至是不負責任的另一種說詞。
但我們很清楚的了解,沒有樂趣,沒有如同遊戲般的生活與工作,是多麼的枯燥與磨人。只是,我們的下一代,在愛、工作,和遊戲間,最後一項的重要性遠遠高於其他。或許,這就是我和孩子最大衝突的來源,我們對於快樂人生的定義與組成,相去太多。
雖然如此,身為父母,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與觀點,身為父母的責任仍是不可拋棄的,例如傳承重要的價值觀。九年級的孩子和五六年級的父母間,成長的環境是迥然不同的,我自己最能為孩子感同身受,卻也最困擾的是,孩子面對的是快速,凡事都能用買的環境,也自然養成他們,缺乏耐心,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孩子懶的綁鞋帶,只想買魔鬼氈的球鞋;不想過沒電的戶外生活,想玩什麼還得自己動手做,只想打開電源就進入廝殺激烈的電玩世界。。。。。
孩子處在這樣的世界,完全不是他們的錯,想想我自己曾經不也是三餐在外,衣服鞋子小破損就回收或丟棄,想吃個草莓就去超市買。。。。。我們對於自己擁有的能力,已經視而不見,透過”買”,我們成就了自己無所為的生活,孩子只是在承襲我們的無所為。
親子天下在2010年2月號中,有一篇標題為「找回動手體驗的歡樂童年」,文章內有四個建議,是我自己目前可以再努力在生活中加入的。
1. 讓孩子多動手做,恢復手感教育。黃春明說,以前鄉下的孩子,想要一隻風箏,就要從想像到自己動手做,做的過程,是一整套遊戲,就是一個完整的,有機的,多元的學習,他們不只經驗動詞的行為,還有其他的知識,包括人際的溝通,觸感的成長,工具的拿捏。而現代的「買」,已經吞噬掉孩子的動詞。
2. 多親近大自然,進行戶外運動。大自然的節氣變化,包含了色彩,質感。能給人身心慰藉,也是啟發孩子美感的最好環境。自然創作設計師黃一峰就認為「大自然就是最棒的美術教室」。
3. 創造新經驗。讓孩子多元的玩,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,有助於腦部神經元的連結,情緒的健康及人際關係。創造多元好玩的經驗,方法很多,不要迷信花大錢,或把孩子送去才藝班。劉克襄則建議可以帶孩子坐慢火車旅行,讓孩子去不同的小站,接觸不同的人與情景,可以帶給他們原本沒有的體驗,卻真實存在的人與情境,例如偏鄉生活與老年化的鄉村。
4.
放下控制,享受和孩子一起玩。陪孩子一起玩最重要的意義,是親情,父母之愛的體現,在有愛,有遊戲的環境中,讓孩子學習、茁壯與成長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