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子初接觸圍棋,是幼稚園的時候。停了一年多以後,小一下才又找到新棋院,並重新學習。開始的時候,升級神速,是同儕中的佼佼者,也因此愈發激發他學棋的動力。隨著級數愈高,他得「讓子」的機會愈多,要快速升級就愈來愈困難…加上後來進棋院的同學也都一一大幅超越他,最後每週六唯一的一堂課,竟也開始拖拖拉拉才進教室上課,一到下課馬上就想離開棋院…..曾經單純喜歡下棋的興趣被升級的數字蒙蔽了 。
兒子小三上開始去英語學校上英語課,因為我不知道如何教他快樂學習外語。參觀過附近幾所家長風評不錯的美語學校,一個他好朋友也去的XX美語,我也去參觀了。主任說,「什麼?以前除了學校上英文課,沒在其他英美語學校上過課?」,表情像是他現在對話的對象是個外星人似的。送我走的時候,一付你還是回火星去好了的表情,是我自己拉開門走出去的。我不解為何"何時開始學"比"何時有興趣學"更重要..... ,台灣還是有著以起跑點作為勝負的迷思,而身為家長或客戶,我們為什麼要這樣落入業者的催眠之中,卻不願相信,學習絕對是比耐力,而耐力需要興趣來支撐。
今年寒假全家到加州度假時,有幸和朋友的孩子及先生的外甥一塊打迷你高爾夫球。Spencer一開始知道球場有提供記分表時,就非常興奮的要求朋友及姑姑幫他們記分,但紛紛的,不論是朋友的孩子,還是我們的外甥,就不再參與記分。但就算不記分,還是認真的打完每一洞,而且看起來的表情都是非常滿足於今天的活動。但Spencer卻非常納悶為何大家不再參與記分,頻頻追問,似乎與人競爭是最大樂趣,如果要他描述今天的活動,有很大的機會他會用他打了幾杆來形容(數字形容),而不是用,今天和誰一起挑戰哪一關好精采,哪一關我表現的很好是因為.....,或是我和我的球友一起.......(情感或現況形容)。誠如一位我唸中文系文采佳的朋友形容,只有數字,會讓孩子失去許多對生活的感受。
最近NBA新星林書豪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之後,他的每一個未成名前的小故事,都牽動著我。
他說他每天很早就起床,要求自己獨自練投500球;他大學室友說,大學籃球隊比賽輸的時候,林書豪會自己找一個地方練投,直到投到手感順利為止……。
最近一直用林書豪的故事來告訴兒子,知道自己的長處很重要,學習謙虛同樣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不論選擇做哪一件事情,都要知道,人生最大的競爭者不是別人,是你自己。林書豪未成名前可以自暴自棄沒有伯樂,也可以在成名後不要再這麼辛苦自己,決定要放棄或繼續,都不應該是因為別人,而是自己。再者,龜兔賽跑不就是最好的寓言,兔子會輸給烏龜,不是因為烏龜跑的快,而是因為兔子先輸了自己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